QA. 請說明傳統智力測驗有何缺點?因而美國心理學者史登柏格(Robert J.Sternberg , 1985)提出三元智力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如何改善傳統智力測驗的缺點?

    (102原民四等) 

(一)       智力的趨勢:智力理論─由生理計量走向心理計量,由單一智力走向多元智力。

(二)     傳統智力測驗之缺點

  1.     傳統智力之定義:
  2.    缺失:

(1)不是智力只是學業能力:Gardner 批評傳統智力測驗所評量的不能代表智力的全部,只是與學業成就有關的能力。

(2)無法實現因材施教:只以學業成績來區分能力高低,學校讓學生以相同方式學習相同教材,以單一評量方式來評估成就,無法實現適性教育和因材施教。

(3)教材內容與方法偏頗:統一的教材、教法、進度、考試與評分,無法滿足不同能力或特性的各類型學生,讓部份孩子毫無發揮的餘地。

(三)     三元論定義

斯坦伯格(Sternberg)智力三元論

1. 學者:斯坦伯格(Sternberg)根據認知心理學之「訊息處理理論」提出

2.「智力三元論」:因環境的不同,個體處理環境刺激訊息的能力也會不同,特別是環境知覺的優弱勢,主張智力由「組合智力」、「經驗智力」、「情境智力」構成統合體。

3. 種類:

(1)分析性智力(組合智力):個體內在知識分析關係,藉由思考、判斷、邏輯推理、後設認知能力,如分析性思考的分析、比較、評估等。

(2)創造性智力(經驗智力):個體環境經驗,運用既有經驗(環境)處理新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受過去經驗影響,如創造性思考的創造、發明、設計等。

(3)實用性智力(情境智力):個體與外在環境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學得知識經驗處理日常事務,會順應情境、選擇情境、改變情境。如實用性思考的應用、使用、利用等。

(四)     三元論如何改善傳統智力的缺點

1.   成因:

(1)內化vs 內在:單一智力是內在因素;多元智力是外在因素,來自環境的交互作用。

(2)環境交互作用:個體會因環境不同,而問題解決能力不同。

(3)處理訊息理論:個體訊息處理表現會有不同,而使智力有所差異。

(4)環境知覺不同:環境知覺不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不同。

2.   改善之道:

(1)勿迷信單一智力,而是多元智力:個別所學習獲取知識不同,涉及環境文化之差異。

(2)瞭解多元智力。

(3)使用多元工具。

(4)教學應滿足不同需要,教學要吻合智能特質。

(5)避免單一能力標籤化:往往憑單一能力的優劣就妄下判斷。

(6)多元入學管道。如體育學院,培養體育能力。

(7)個別差異輔導。

(8)勿以優劣區分,智力只有差異沒有優劣之分。

(五)     善用成功智力改善對環境適應:

1996年斯坦伯格(Sternberg)提出成功智力,即三元智力交互作用易致成功,成功智力即是使用分析智力發現方法,用創造智力找對問題,用實用智力解決問題。 如利用實用性智力之內隱知識增加對環境的認識並發揮自己優勢能力,並不用所有能力都很好。

 

 

 

QB. 壓力對個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所造成的傷害更大。請問壓力會如何影響個體的生理與心理健康?並請討論壓力與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關聯。

   (102三等一般警察-犯罪防治人員預防組-諮商與輔導)

 

(一)壓力的定義(Stress):

個體生理或心理受到威脅時所呈現的緊張狀態,致使個體情緒產生不適、不愉快的感受,且在短時間內不會消失,此種感覺的壓力稱為「壓力感」。為主觀的現象,不同個體解釋壓力不同。

(二)壓力影響生理心理健康

  1. 1.    生理方面:

(1)應急反應(Emergency reaction)

 1定義:面對突如其來的威脅情境,在短期壓力下,個體出現本能的應急態。如攻擊/逃避,以維護生命安全。

2.形式:逃離現場/發動攻擊。

3. 原因:只要危害個體安全的情境,會由自主神經系統中下視丘的控制支配,使其處於亢奮態,做出保命的應急反應。故「下視丘」又稱為「壓力中心」。

(2)一般適應症候群: (N)

1. 定義: 賽黎(Selye)認為個體的適應能力與壓力持續時間密切關聯,在長期重大壓力下,而產生階段性變化。

2階段:在重大或長期的壓力下,個體的身心適應會有三階段變化。 警覺反應階段:抗拒階段:衰竭階段:

2.心理方面: Lazarus提出初級、次級、再評估

(三)壓力與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關聯 

  1. 1.  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
  2. 2.  心臟病:A型性格v.s. B型性格 :
  3. 3.  消化性系統潰瘍:
  4. 4.  免疫系統受損:

      

(四)壓力因應策略:

  1. 1.    學者:1984年Folkman 和Lazarus提出壓力的因應策略。
  2. 2.    問題焦點因應:針對事件的本身評估問題情境及具備資源,以面對處理壓力源,解決或修正。 當個體評估情境有可能被改變時, 消除環境壓力、增加自我資源 當個體評估情境有不可能被改變時,改變心理歷程。
  3. 3.    情緒焦點因應:無法改變環境時,採取調整情緒的方式(解釋、改變認知)面對壓力。 如對情境的認知再評估。 與壓力情境隔離、學習放鬆,或使用防衛機轉,找理由合理化。

 

 

 

QC.何謂「社會從眾」(social conformity)?請以心理學家鄂舒(Asch, 1956)這方面的實驗研究,詳細加以論述之。

   [98鐵路高員三級人事心理;2014版AB16:p13-37]

(一)社會從眾(Conformity):

1. 定義:因群眾壓力,少數人服從多數人,導致行為或態度的改變。Ex: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2. 種類:

(1) 順從:口服心不服,個體受群眾壓力做出符合外界期望的行為, 表面順從、內心則堅持己見。

(2) 接受:口服心也服,個體的信念與行動皆一致,符合外界期望、放棄自己。

(二)Asch實驗研究

  1.    實驗設計:視覺認知從眾實驗研究從眾。

  2.    研究對象:招募自願者,透過觀察自願者從眾的行為。

  3.    研究過程:安排7人一組,助理人員6人,受試者坐在圓桌,最後以一張標準線X比較另一張圖上的ABC線段,助理人員事先故意說錯觀察受試者情形。

  4.    研究發現:受試者判斷位置會因為前者先說的,而修正接近於團體的判斷距離。亦即個人做判斷時,會參考他人的想法而修正改變。

(三)產生原因:規範性影響

  1. 1.   團體大小:3-5人影響最大
  2. 2.   團體凝聚力:涉及友誼、愛情或專重
  3. 3.   意見分歧程度:無異議時壓力最大
  4. 4.   性別和個人特質:高從眾:高親合需求漢自責情向VS不從眾:高智力和成熟的社會關西
  5. 5.   行為後果:可否獲得酬賞

(四)     從從眾談國片熱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high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